土地确权的法律法规和依据是什么
土地确权的法律法规和依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政策。
1.具体来讲,土地确权的依据是以第二轮土地延包合同为基础,若缺少二轮合同,则依据第二轮延包时的地亩台帐或当时的分地状况,并需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讨论通过的确权策略进行确权。
2.这一过程中,强调不可以重新调整土地,确保了土地确权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土地确权与户口的关系分析
1.关于土地确权与户口的关系,需要明确的是,土地确权的狭义含义是指在土地登记过程中的权属审核阶段对土地权属的来源、权属性质的确认。
2.这一过程遵循严格的土地登记程序,包含土地登记申请、地籍调查、核属审核、登记造册、颁发土地证书等,而与当时的户口并无直接关系。
因此,土地确权并不是基于户口情况,而是基于土地的实质权属和用状况。
3、土地确权争议处置及继承问题
找法网提醒,在土地确权过程中,若遇见争议地块,需依据争议性质进行分类处置。
1.对于所有权和用权的纠纷,应由国土地部门调查并提出建议,由人民政府作出决定;而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则可通过调解、仲裁或诉讼等方法解决。
2.关于土地继承问题,需要明确的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本身并不是可继承的遗产范畴。
3.对于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法获得的林地或特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承包人死亡后,其继承人可在承包期内继续承包。
4.但这一权利仅限于承包收益及特定方法获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一般耕地的承包经营权则不可以继承。除此之外,《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也为处置此类问题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